1948年的中原大地,一场关乎全局走向的战略转型正在悄然进行。彼时,国民党军已从早期的“全面进攻”转向了“重点防御”态势。
在此背景下,中央军委曾一度酝酿着一项大胆的计划。他们考虑组建一支新的野战军,名为东南野战军,旨在渡江南进。
其目标直指国民党统治腹地,意图在敌后方掀起波澜。毛主席甚至设想,到了1949年初,还将从华东野战军里再抽出三支纵队。
这些部队将组成东南野战军的第二兵团,继续执行渡江南进的任务。然而,对于这一战略构想,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员粟裕却持有不同的见解。
他认为,当时暂不渡江或许更为妥当。他力主将中原地区的部队集中起来,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,这将是更合适的选择。
即使在中央尚未改变渡江南进的外线作战战略时,毛主席依然高度重视华野的思想统一。他特地派遣解放军总司令朱德,亲赴濮阳。
朱德此行,旨在对华东野战军全体指战员进行慰问,并开展战前动员。其核心目的,便是让华野各部队充分领会中央军委渡江南进的战略意图,以便积极应对。
濮阳整训,成为了华东野战军组建以来,历时最长、规模最大的一次全面整训。它涵盖了思想、政治、军事以及作风等多个方面。
粟裕肩负着巨大的压力,在最初的多次提议被否决后,他仍坚持“斗胆直呈”,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。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,才最终赢得了毛主席和军委的同意。
鉴于此事牵涉甚广,在正式改变中原战略前夕,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文。他要求陈毅(当时刚从中央返回华野总部不久)与粟裕一同北上,当面详细陈述。
粟裕的坚持,暂时说服了毛主席,促成了“华野三支纵队暂缓渡江”的决定。中央也明确,若在中原战场表现不佳,渡江计划仍需执行。
为此,粟裕向中央立下了“军令状”,承诺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歼灭国民党第5军等部“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”。毛主席对此表现出极大的支持。
1948年5月21日,他亲自发电文,明确要求“陈毅不参加此次作战”,而由“粟裕全权指挥1、3、4、6、8及11纵之作战”。
随后,中央军委还命令中野和华野山东兵团,在战役层面上配合粟裕的作战行动。到了1948年8月,中央正式决定将刘邓大军和陈谢大军整合。
这两支部队共同组成了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。与此同时,华东野战军的工作则由粟裕全权主持。为加强中野与华野的配合交流,陈毅和邓子恢被调往中原局工作。
他们分别担任中原局的第二、第三书记,并同时兼任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、中原军区副政委等重要职务。
战略谋划与异见初现
豫东战役,无疑是淮海战役前的一次重要“实战演习”,同时也是粟裕向毛主席立下“军令状”后的首场战役。万事开头难,若此战失利。
或是最终演变成一场胜利但消耗巨大的战役,那么淮海战役的提前打响将变得遥不可及,甚至可能根本无法按照原定设想,在淮海地区进行战略决战。
毛主席最终采纳了粟裕“在长江以北,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”的意见,并同意我军中原主力发动了所谓的“夏季作战”,即豫东战役。
然而,在豫东战役发起前夕,中野司令部内部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。他们认为:“从战局着眼,以粟裕、陈赓谢富治、陈锡联三个集团鼎足策应为有利。
如我军高度集中,敌人亦集中,难寻战机。”简而言之,中野司令部当时是反对“集中兵力作战”的策略。他们倾向于将部队分散成犄角之势,认为这样更利于寻找战机。
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中央分兵渡江战略的另一种版本,本质上都是分散兵力。因此,在中野司令部发出该电报的当天,中央军委便迅速复电。
毛主席代表军委在复电中明确指示:“夏季作战的重心是各方协助粟兵团歼灭敌五军。只要五军被歼灭,便取得了集中最大力量歼灭敌十八军的条件。
只要该两军被歼灭,中原战局即可顺利发展。”复电的末尾,又特意强调了一句:“望本此方针,部署一切。”
这无疑是毛主席代表军委对粟裕作战方针的坚定支持和力挺。如同之前“分兵渡江南进”的战略,一旦决定,便会不遗余力、想方设法地去推动落实。
这也预示着,中野与华野在战略构想上并未达成完全的一致,为后来战时可能出现的配合不畅埋下了伏笔。在开封战役发起之前,毛主席曾指令苏北兵团。
对陇海路东段进行破袭和反攻,同时命令山东兵团进攻津浦路中段地区。此举意在吸引中原地区国民党的机动兵力,从而减轻华野围歼邱兵团的压力。
此外,他还命令中野刘邓大军在豫中地区,牢牢阻击胡琏、张轸等国民党主力兵团北上。
侧翼之困:援兵意外现身
当粟裕指挥陈唐兵团攻打开封时,许世友率领的山东兵团(下辖三个纵队)已将兖州团团包围,而中野的三个纵队则逼近襄樊。
蒋介石起初调动了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前去救援兖州。然而,当开封危急的消息传来时,他便顾不上襄樊了。
毕竟,开封是河南省会,一旦失守,无疑会在全国人民面前沦为笑柄。因此,他手忙脚乱地将中原地区的大部分机动兵力集中起来,紧急驰援开封。
昨天有篇文章提到,粟裕在打完开封战役后,即将发起睢杞战役。毛主席为此在6月27日专门致电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、邓子恢。
要求中原野战军务必牢牢钳制住胡琏兵团。刘伯承也在当日的17时,致电粟裕、陈士榘、张震,并上报中央军委。
他表示,自己必将想尽千方百计钳制胡琏兵团,甚至计划通过派主力攻击吴绍周兵团的方式,吸引胡琏的十八军回援。
现在,粟裕的华野部队正在杞县围歼区寿年兵团,中野部队的确在淮阳成功地牵制住了胡琏兵团。
孙元良兵团的实力相对较弱。孙元良本人,作为著名的“逃跑将军”,早已为时人所不齿。多年以前,曾有文章详细讲述过他临阵脱逃的种种劣迹。
因此,粟裕仅安排了第九纵队的部分兵力,对孙元良兵团进行阻击。此外,他还让第九纵队分出一部分兵力袭扰开封,意在震慑刘汝明,使其不敢来杞县搅局。
对于邱清泉兵团,粟裕更是动用了第三纵队、第八纵队、第十纵队的全部兵力,以及两广纵队、第四纵队的第十师。
同时,陈唐兵团的直属炮兵团和特纵的部分炮兵部队也投入了阻击任务。可以说,粟裕的部署考虑得面面俱到,几乎将所有可能的情况都计算在内。
然而,他万万没有想到,在看似周密的部署中,竟然百密一疏,漏算了一个关键人物——黄百韬。此前提到,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曾被派去救援兖州。
粟裕原先预想,黄百韬一旦抵达山东,势必会被许世友的山东兵团所钳制,从而无法抽身前往杞县搅局。可是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许世友竟然未能看住黄百韬!
这个许世友,到底是怎么回事?
山东兵团的“济南迷局”
前文提及,在开封战役发起前,毛主席曾明确指令山东兵团包围兖州,其意图正是以此吸引中原地区国民党的机动兵力。
到了6月15日,毛主席更是明确要求山东兵团,先行攻克兖州,再进而攻打济宁。他期望能在雨季来临之前,顺利攻克兖济两地。
随后,部队还应进攻临沂、韩庄、枣庄、峄县以及徐海线一带,以期减轻华野围歼邱清泉兵团的负担。然而,许世友在6月17日的回电却令人费解。
他回复说:“我们遵照军委指示,7纵攻兖州,13纵在泰安,9纵在章丘,相机向西。”乍一看,似乎他已经执行了军委要求攻打兖州的命令。
但细究之下,问题便浮现出来。你仅仅只安排一个第七纵队去攻打兖州,且不说能否顺利攻下,单就其能否有效吸引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北援,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毛主席因此在6月22日,再次向山东兵团重申了其战略意图。他强调“许谭打兖济”,“再加攻克滕、临、枣、峄”,并特别指出“不应改变攻兖济计划”。
然而,许世友和谭震林在此刻,已经将主力部队拉到了位于山东济南市历城区的韩仑一带。他们摆出了一副即将攻打济南的姿态。
在6月26日,他们致电军委,声称将“以一部在韩仑围歼敌七十三师”,从而达到“吸引敌二十五师、八十二师北援济南”的目的。
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,如果山东兵团能在这个时候制造出即将攻陷济南的迹象,无疑会使蒋介石集团陷入极度的慌乱之中。
然而,毛主席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。他在27日3时半回复的电文中坦言:“我们不明韩仓七十三师情况。”
但鉴于山东兵团主力已在济南周围集结,他也只好无奈地要求:“七纵及鲁中部队暂时仍应吸引二十五师、八十三师援兖,该两师不到兖州附近不要解围。”
粟裕在6月26日16时报告称:“83师已在豫东,不会援兖州。”毛主席便在6月27日16时致电谭震林、许世友。
要求他们加紧“攻击临、韩、枣、峄、台儿庄及其以南一带,威胁徐州”。到了6月29日,蒋介石已经通过铁路运输,将黄百韬的整编第二十五师从山东调往商丘。
黄百韬部增援豫东战场去了。粟裕在这一天致电许世友、谭震林,并上报军委。他要求许谭兵团“以主力南下威胁徐州,求得歼灭25师一部”。
周恩来眼见粟裕部队身陷困境,焦急万分。他于6月30日以军委的名义,紧急电示许世友、谭震林。
要求他们立刻率领第七纵队等部队火速南移,“首先围攻滕县,抓住二十五师”。周恩来进一步指示:“如二十五师已走,应即绕过滕县进攻临、韩,威胁徐州,期能扭住二十五师。”
许世友于6月30日10时答复称:“我们决以七纵立即南下。”但到了该日20时,他又补发一封电报,称:“我们决以七纵、鲁中部队,坚决打下兖州。
以九、十三纵(缺三十八师于泰安)南下。”究其原因,是在他接到粟裕29日电报和周恩来30日电报后,立即撤围兖州,率第七纵队南下打援。
但此时敌25师已经开走。于是他又决定率第七纵队回头攻打兖州,而改指派原先准备攻济南的第九纵队、第十三纵队南下。
毛主席读到许世友这封电报时,忧心如焚。他紧急起草电文指令谭震林、许世友,强调:“如你们能迅速攻克兖州,则继续以7纵攻城。
否则应照我们早上电令,7纵立即南下,攻击滕、临,威胁徐州。”从以上来往电报中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粟裕、周恩来和毛主席都在持续要求第七纵队立即南下,威胁徐州。
然而,许世友未能有效执行这些指令。7月1日,黄百韬兵团基本上是一路畅通无阻地抵达了帝丘店。
这个地点距离区寿年兵团总部龙王店以及整编第72师驻守的铁佛寺,仅仅只有十五六华里。
指挥磨合与战役的尾声
毛主席在无奈之下,只好致电聂荣臻、薄一波、滕代远。他命令冀鲁豫军区的独立第一旅和独立第三旅,迅速渡过陇海路向南。
配合华野的第十一纵队,共同钳制敌人的第二十五师和第三快速纵队。然而,就在此时,邱清泉兵团也已推进到了龙王店、铁佛寺以西约20公里的过庄、张阁一带。
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局势:粟裕的华野部队虽然已经包围了区寿年兵团,但黄百韬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却分别从东、西两面对华野形成了反包围态势。
形势对粟裕而言,已变得非常不利。那么,粟裕将如何破解这重重包围呢?
所谓的“夏季作战”,即豫东战役,战役进行至第二阶段时,粟裕所代表的华野部队,决定对前来增援的邱清泉兵团和区寿年兵团进行聚歼。
这一部署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赞许,被评价为“部署甚好”。然而,就在这关键时刻,友军方面却出现了一些“掉链子”的情况。
负责南线阻援,配合华野聚歼敌军的中野司令部,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。他们认为粟裕的“歼击企图太多太大,而南面阻击亦将很吃力,须付出很大的代价。
顾虑到不利情况,造成僵局,似以别作分散歼敌办法为好”。中野司令部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。他们担心这场战役最终会打成一场惨烈的消耗战,即使取胜也将付出巨大的代价。
但这也确实兜兜转转,再次回到了分兵作战的战略思路上。中野的电报是发给华野的,但毛主席和军委也同时收到了。
毛主席是明确支持粟裕的作战计划的。他在凌晨三点亲自起草复电给中野,表示粟裕的部署是“很恰当的”。
他给出的理由是,敌人急进,且敌指挥官区寿年与我军交手次数甚少,对我军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,因此有机可乘。
可即便毛主席如此明确地复电,中野仍旧有其他想法。毛主席毕竟没有亲临一线战场,对于战场情况的详细了解程度也有限。
因此,他不能强行干涉一支野战军的战役部署。于是,他最终给粟裕和华野发电指示:“如果你们不依靠此间帮助下能够打一仗,亦可根据你们当前情况加以确定。”
也就是说,毛主席带着一丝无奈地告诉粟裕,如果你们华野可以不需要中野来帮忙牵制敌援,那么你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是否打这一仗。
几天后,粟裕、陈士榘、唐亮和张震联名向中野司令部和军委发电。他们明确表示,华野计划在明日发动歼灭区寿年兵团的战役。
华野已经将所有集结起来的兵力都投入其中,没有多余的力量来应对南面的援敌。因此,他们恳请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派出一支有力的部队进行阻击。
中野主力进攻了吴绍周部,同时另派一部分兵力监视胡琏部。中野司令部试图通过猛攻吴绍周,吸引胡琏部回援,使其无法前往干扰华野对区寿年兵团的围歼。
可最终效果并不尽如人意。无论粟裕如何反复“恳请”,就连毛主席也亲自命令中野“勿使十八军(胡琏部)于午灰(7月10日前)超过睢杞”。
然而,胡琏部却提前四天就越过了睢杞。因此,粟裕只得下令解围,放弃了对区寿年兵团的全歼企图。
在此之前,中野曾要求华野对南面增援的国民党军“可勿顾虑”,但最终华野还是不得不顾虑。正是因为种种这些配合不畅的问题。
结语
在淮海战役前夕,粟裕决定主动向中野司令部的刘伯承、邓小平、陈毅三位首长提出请求,希望能够实现中野与华野的统一指挥。
这一重要的提议,最终得到了毛主席电报的同意和支持。粟裕当时想,这样应该就不会再有配合不畅的问题了吧。
全国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