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月,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,就是那个CSIS,搞了个大报告,模拟2026年中国大陆可能对台湾动武的情景。
他们跑了24次兵棋推演,基本结论是,美日台联手能挡住进攻,但代价大得吓人。中国那边损失惨重,报告里说可能有1万解放军阵亡,海军主力舰艇丢了138艘,飞机砸了155架。可美国也得搭进去两艘航母,几百架战机,还有好几千士兵。
报告里特别提了用400枚导弹就能重创解放军运输船队和后方工厂,这听起来简单粗暴,但有美国专家直摇头,说这太天真了,现实远没那么容易。
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模拟总归是纸上谈兵,忽略了不少实际难题,比如导弹库存够不够用,中国反舰能力强不强,还有补给线能不能撑住。说白了,这种推演能给点参考,但别全信,它更多是提醒大家,战争代价谁都承受不起。
推演背后的数据和假设条件
先说说CSIS这个报告是怎么来的。他们从2022年开始准备,设定2026年为背景,因为那时候中国海军可能更强,但美军还有优势。
推演分成蓝队和红队,蓝队是美日台,红队是中国大陆。每次模拟都从中国轰炸台湾海军和空军开始,然后部队跨海峡登陆。蓝队反击,主要靠潜艇、轰炸机和战机,从远处发射导弹打船队。
报告里强调,蓝队用长程反舰导弹和防区外导弹,总共发射了大约400枚,就能让中国登陆部队损失上万。为什么这么算?因为导弹瞄准运输船和补给工厂,假设命中率高,船队一乱,部队就上不了岸。
蓝队损失也大,航母被中国导弹击沉,飞机在地上被炸掉不少。日本基地必须开放,美军才能有效作战。要是日本犹豫,蓝队就麻烦了。
推演跑了24次,大部分时候台湾守住了,但有几次中国成功登陆,那是因为蓝队反应慢或导弹不够。报告数据基于历史战争和现有装备,比如中国有大量导弹,但美军潜艇隐蔽性好,能靠近打。
问题是,这些假设靠谱吗?现实中,天气、电子干扰、情报失误都能变卦。报告承认,模拟没考虑核武器或打到美国本土,那会更复杂。总的看,这不是简单预测胜负,而是算成本,提醒政策制定者,得提前备战。
报告里中国损失1万阵亡,主要在跨海阶段,因为船队被导弹洗礼。美军死伤三千多,日本也搭进去几百。台湾军队伤亡三千五百,经济倒退几十年。
为什么导弹这么关键?因为推演假设美军从关岛和日本基地发射,覆盖海峡。400枚导弹不是随意数字,是基于库存估算的,主要是联合防区外导弹和远程反舰导弹。
报告说,美军需要在三周内用掉五千多枚导弹,其中四千是空对地。库存问题大,美军现有导弹不够用,得赶紧生产。专家指出,这忽略了中国导弹饱和攻击,美军基地可能先被端掉。推演还假设台湾地面部队能顶住滩头阵地,用反坦克武器和地雷拖延。
可导弹真能精确打中移动船队吗?中国有防空系统,会坐以待毙?这些问题,报告没全解答,但它至少让大家看到,速战速决难,拖长了谁都难受。
导弹策略的局限性和专家质疑
报告里,400枚导弹换1万解放军,听着划算,但美国军事分析家像马克·坎西安,他是报告作者之一,后来在访谈中承认,模拟过于乐观。
现实中,中国反潜能力被低估了,美军潜艇在台湾海峡操作难,因为水浅,声纳容易侦测。中国有大量水下监听网和反潜机,潜艇一靠近就暴露。
导弹库存也是痛点,美军远程导弹现有不到一千枚,用完咋办?补给链长,工厂生产跟不上。专家批评,推演没算中国用火箭炮和无人机反击,美军飞机在地上损失大,但空中杀伤比设成10比1,这太偏向美方。
中国歼20隐形机数量多,实战中不一定那么吃亏。还有,日本角色敏感,报告假设日本全力支持,但现实中,日本宪法限制,自卫队出兵难。万一日本基地被中国导弹打,美日关系会乱。
专家像戴维·德普图拉,前空军将领,说模拟忽略了持久战,中国能长期封锁台湾,美军补给难进。想想乌克兰战争,补给线决定胜负,台海更复杂,海路为主。报告没细算经济影响,中国经济大,恢复快,美日依赖台湾芯片,战后全球经济乱。
这种推演像下棋,规则定死了,但战场上意外多。导弹真能一锤定音?中国有弹道导弹千枚,美军防御够吗?专家摇头,是因为模拟没全面,成本低估了。战争不是数字游戏,得看意志和后勤。
导弹策略有漏洞。报告说,美军用B-52轰炸机投放导弹,但中国有东风导弹,能打到关岛基地。推演假设基地加固好,但专家说,基地易受饱和攻击。
400枚导弹针对船队有效,但中国有护航舰和防空伞,命中率不会100%。中国还能用渔船和民船混淆目标,增加难度。专家指出,模拟没算网络战和电子干扰,中国在这方面强,能瞎美军雷达。
美军依赖卫星,中国有反卫星武器,一打就乱。报告承认,导弹用光后,美军得靠近战,但航母脆弱,两艘沉了就疼。为什么太天真?因为推演胜率92%,但忽略中国快速建军,2026年可能有更多航母和导弹。
专家像埃里克·海金博瑟姆,说中国若战时动员,产能爆棚,美军跟不上。逻辑上,导弹是关键,但不是万能,得配上情报和盟友协调。大家都知道,战争打的是钱和人,中国人口多,工业强,美军远道而来,后勤是弱点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全国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