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维接任第12兵团司令以后,白崇禧曾讲过一句挺奇怪的话:黄维是陈诚的“杀手锏”,如今已经到了要揭晓牌的时候。到底为啥白崇禧会这么说呢?要弄明白这个事,就得从杜聿明和黄维这两个人说起。
大家都知道,这两位都是黄埔一期毕业的,而且在黄埔时期都算是比较稳重、老实的人。只不过,杜聿明的“老实”主要表现为低调谦逊,而黄维的“老实”则体现在死脑筋、认死理上。也就是说,他们都不像那种善于张扬自己的人。
偏偏蒋介石偏爱那些心思细腻、玲珑剔透的学生。笔者之前提过好多次,黄埔时期的蒋介石非常相信曾国藩的那套所谓的识人之道,经常找黄埔的学生聊聊天,借此观察,施展他识人的那一套。
因此,大概率来看,杜聿明和黄维都被归于性格迟钝,或者说资历一般的范畴。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,毕竟在黄埔期间,被蒋介石认中的学生,毕业之后个个都能闯出一片天,比如胡宗南、关麟征、宋希濂这些人。不过,杜聿明和黄维就没法跟他们相提并论了。
像杜聿明吧,黄埔毕业之后一度郁闷得直接回了老家,还干过一段时间的“保安队长”。而黄维就比他幸运点,被陈诚看中,便死心塌地跟着陈诚走。慢慢地,他也发展成了土木系的头面人物。
比如说后来黄维担任了第54军的军长,没有想到他竟然敢在何应钦面前公开顶撞。对此,许多人大多认为:这是因为黄维太书呆子的性格作祟。可有人忘了:书呆子不一定就等于傻瓜。
毫不意外,黄维被何应钦击败了。不过,结果却是,黄维只是不再带兵了,调离了54军之后,反倒担任了军事委员会中将高参。
要知道,何应钦可是位列第二的人物,而黄维再厉害,也只是个小角色,敢这么大胆地揪虎须,为什么反而受到的惩罚这么轻?原因就在于:背后有陈诚撑腰。
就是说,黄维现在算是土木系的头面人物了,成了陈诚的左膀右臂,要想搞垮黄维,陈诚这边就得过不了关。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蒋介石组建12兵团,他又用上了“久疏战阵”的黄维,也是因为陈诚推荐的。
所以,白崇禧一听到这个消息,就说了句:黄维可是陈诚的底牌,现在也到了揭牌的时候了。
讲完黄维怎么变成土木系一哥的事以后,咱们再来说说那位闷闷不乐、不得志的杜聿明,他到底是怎么爬出来的?也没啥复杂的,就是杜聿明后来扒上了徐庭瑶这条大腿。
而徐庭瑶啊,是何应钦的铁杆儿。比如说西安事变那会儿,何应钦坚持要用武力搞定,结果徐庭瑶就被任命为:讨逆军前线总指挥……
其实,杜聿明的崛起,基本上是挨上了何应钦这条大腿。等到徐庭瑶被蒋介石打击得差不多了以后,杜聿明就慢慢变成了何应钦派系里的头把交椅。
杜聿明自己也坦言了这点,比如他在回忆录里直说,为什么淮海战役被围在陈官庄之后,他迟迟不肯投降?其实他有两个挺重要的顾虑。
第一点是:邱清泉硬是非得打不可,当时杜聿明集团的战斗力,主要就是靠邱清泉兵团撑着。还没说服邱清泉之前,他不敢轻易投降。
第二点嘛,是因为老长官何应钦之前已经退位了,杜聿明担心自己此刻投降会给何应钦惹麻烦,所以才打算“拖着等变”。这些话,都不是乱说的,有兴趣可以查查资料。
明白了这一点,多少也能理解为什么在淮海战役里,杜聿明敢那么自如地放弃去救被困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,直接掉头就跑。结果呢,蒋介石的空投指令把他逼了回来。杜聿明自己在回忆录里还说,那是蒋介石胡乱插手的事。
要是从蒋介石的角度来看,他不插手还能行吗?李宗仁、白崇禧这些人折腾得天翻地覆,把他逼得不得不应付。虽然要忍受这些内斗,但自己黄埔系内部如果没点面子,互相伤害,那还能怎么带队伍?怎么还能当个老大呢?
简单来说,杜聿明在解放战争那会儿被重用了,地位挺高,权力也大,早就让陈诚觉得不爽,甚至觉得有点受威胁了。所以,陈诚曾经两次亲自出手,针对何应钦系的人进行“阻击”。
第一次是在东北打仗的时候,结果大家都清楚,陈诚这次搞砸了。说起来,陈诚还挺有点能耐,火车从南站开到北站。可终究没能搞成,陈诚只好灰溜溜地撤退出东北,还把卫立煌也一块拖下水了。
第二次是在山东战场上,他指挥李仙洲,大家都知道,当时山东的是何应钦派系的王耀武这个大将。得知这个情况后,他挺慌的,试图说服陈诚:“我是亲自坐飞机侦查的,所以赶紧让李仙洲撤回来吧。”
没想到陈诚一瞪眼说:“空军侦查算得了啥?他们空军的情报搞错了多少回了,这不能当依据,只能当个参考罢了。”
王耀武哪里敢和陈诚硬碰硬,默默不敢再出声,只能不停地给李仙洲打电话:“赶快把我给撤回去。”可李仙洲却坚持:“听陈诚的!”结果,莱芜一战就出了大败。
这下子,王耀武可算曝了坑,之后在济南战役中,只能依靠吴化文,可谁料到吴化文竟然也反水了。结果,王耀武被擒住,最后只能在功德林里蹲着,画圈圈了……
所以,既然土木系第十八军成为第12兵团的主力,而陈诚又没法亲自上阵,胡琏也被白崇禧卡住,没办法带领12兵团,那么,这个时候,他肯定会把土木系的头号人物,黄维,推出来担当大任。
这就是为啥黄维出任兵团司令后,那么傻儿吧唧,不管不顾疯了一样,去救碾庄黄百韬的逻辑所在。
道理没啥复杂的,要是黄维一成功了,抱歉,他何应钦那一派的杜聿明,就该站到一边去,吹起西北风,舞台就让给土木系的黄维了。
一直有人说,打仗其实是政治的延续,原因就在这儿。要是明白这一点,就能懂白崇禧的那个“摊牌论”。也就是说,他这句话的意思,并不是在夸黄维有多能打、多厉害,而是在强调以下两个方面。
第一点是:土木系和何应钦系的较量,已经到了最后摊牌的时刻。何系的主要人物杜聿明已经亮相,陈诚也拿出了他的王牌黄维,这实际上也意味着蒋介石内部的争斗,进入到了关键的较量阶段。
第二点,既然土木系和何应钦系都拿出了他们的底牌,也就是说,两边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淮海战场上了。这也就意味着蒋介石就像是一把梭哈,把所有的筹码都押在了这里。
桂系也跟着进入了最后的观望状态,要是蒋介石输了,那他们就能捡个便宜摘桃子;要是赢了,也没啥大问题——继续陪太子读书呗,毕竟桂系的实力还在,有这个底气和资本。事实也确实如此,蒋介石一场全押最后,淮海战役兵败了,白崇禧立马就开始推动蒋介石下台的行动。
全国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