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各大战略区的野战军中,都曾有过中途掉队的将领,中原野战军也不例外。这种掉队并非能力全无,大多是因为指挥作战存在短板,但在其他方面依旧属于高手。本文主角便是其中之一。
一、中野的四位奠基元老
晋冀鲁豫军区最初的根基来自太行、太岳、冀南三大二级军区,之后杨得志所部的冀鲁豫军区也纳入其中。这四个军区相继组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。太行军区由129师师部直接兼任,副手则是其骨干王树声。因此,广义上说,中野“四大元老”可视为:王树声、陈赓(太岳军区司令兼纵队司令、386旅旅长)、陈再道(冀南军区司令)、杨得志(冀鲁豫军区司令)。
与另外三人相比,陈再道的综合实力略显不足,但在抗战时期,刘邓首长对他仍然充满信任。陈再道回忆,当他初到冀南时仅带七个连,却很快打开了抗日局面。徐向前副师长曾在此短期指导一年,对他帮助极大。其后,冀南的作战和根据地建设主要由陈再道主导。
1940年4月黎城会议后,刘邓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整编,将各地武装整合为六个野战旅(新4、7、8、9、10、11旅)。陈再道被指定统率新4、7、8、9旅。这一反常规的正规化尝试,一年后被军委叫停,各旅按团为单位重新划归各军区。但这也证明,陈再道的指挥力在抗战中确实获得过认可。
野战旅解散后,新4旅的771团依旧留在冀南。此时129师的核心力量包括:陈赓扩编出的新386旅(以772团为基础,后王近山任旅长)、陈锡联重建的新385旅(以769团为骨干)、冀鲁豫教三旅,以及陈再道的冀南部队。因此,抗战胜利后组建纵队时,陈再道顺理成章成为2纵司令员。
必须承认,彼时陈再道的战斗指挥水平仍很突出。后来威震江汉、驰骋大别山的“王疯子”王近山,实际上就是他当年的后辈。
1945年底,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成立,下辖第4、5、6旅。虽说其核心部队771团已调往西北,但2纵依旧是新扩编的劲旅。上党、邯郸战役中,2纵屡为主力,既能攻坚也善机动。几次集团作战中,陈再道甚至被任命为多纵合击的总指挥,可见在刘邓心中的地位颇重。在鲁西南龙凤会战中,他顶住了第五军的正面冲击,虽然有些瑕疵,但最终成功阻敌,使胡琏、邱清泉未能汇合。一直到大军南渡之前,2纵与其他纵队差距并不大。但羊山集战役,却成为陈再道的转折点。
二、掉队的节点:羊山集之战
羊山集之战,是刘邓大军南下途中最凶险的一仗,规模甚至超过龙凤大战,对各将领都是严峻考验。有人因此崭露头角,有人却暴露短板,陈再道显然属于后者。
这是场遭遇战,刘邓渡河南下仓促,与王敬久兵团三师正面撞上。虽然敌人准备不足,但战局双盲,极大打乱了既定计划。宋瑞珂死守羊山集,蒋介石与陈诚视之为鲁西南的最后决战点。刘伯承认为此敌不除,南下无从谈起,遂决意强攻。
1纵、6纵在杨勇、王近山指挥下,巧妙围歼敌32师、70师;而2纵、3纵合攻羊山集,却打法生硬。据迹象判断,陈再道应主导了前期部署,但计划缺乏重点,只是两面夹攻,缺少调动敌军心理的设计。国军整66师精锐异常,装备精良,士兵素养高,正好适应正面对冲。结果2纵、3纵连续猛攻,却久攻不下。
战斗中,2纵干部伤亡惨重,甚至出现战士赤手从射击孔夺敌机枪的情景,勇气可敬,战术却过于粗糙。18团几乎全营指挥员阵亡,损失惨烈。最终,在陈锡联提出调整部署后,重新选择突破口,才攻克羊山集。但此战,2纵伤亡团以上干部19人,营级干部32人,几近元气大伤。
此后千里入大别山,因缺衣少粮,2纵始终未能恢复。
三、长远竞争的差距
进入大别山后,2纵的表现明显逊色:
1947年9月,战于商城、固始,仅歼敌一团,却损失不小;
10月围攻整58师新10旅,仅歼大部;
高山铺大战参与歼灭整40师,但功劳属全军合力;
宛东战役中,对整58师无力独立取胜,竟需华野10纵协同。
此时的“姑娘纵队”之说并非空穴来风。到淮海战役时,主力将领们与黄维血战,2纵却被派去协助东线阻敌,任务明显次要。
1949年1月二野整编,陈再道被调任河南省军区司令,虽仍为重任,但已不在一线。面对不甘,他最终在刘邓的劝说下就范。
四、原因与启示
陈再道掉队的原因,大致有三:
作战风格局限:他善于猛攻,但缺乏持久力和关键时刻的判断力。
战术粗糙:依赖蛮勇,未能在战争中提升正规作战理念。
未随环境成长:长期跟随刘伯承,却未真正吸收刘帅重视的正规化思想。
因此,刘邓才会果断让他转守后方。事实上,这并非坏事。若其短板暴露在朝鲜战场,恐怕损失更为惨重。
全国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