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市场普遍预期四季度会有"降息大礼包"时,央行再次给出了明确答案:10月20日公布的LPR报价显示,1年期和5年期以上利率分别维持在3.45%和4.2%,这已是连续第五个月保持不动。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、国内房地产销售数据疲软的背景下,央行为何选择"以静制动"?这背后暗含怎样的政策智慧?
政策定力延续:10月LPR不变的核心信号
10月LPR报价的平稳落地早有预兆。17日央行等额续作5000亿元MLF且利率持平2.75%,已为LPR锚定基调。从数据看,1年期LPR自6月下调10个基点后始终稳定,5年期品种则从去年8月的4.3%阶梯式降至当前水平。这种"小步慢走"的调整节奏,反映出货币政策正从"急转弯"转向"精准滴灌"。
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银行净息差已跌破1.7%的警戒线,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下,商业银行通过9月集中下调定期存款利率(部分大行三年期利率降至2.6%),才勉强为LPR稳定创造了空间。这种"存款端让利、贷款端维稳"的操作,本质是央行在银行利润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间寻求平衡。
经济数据与政策平衡术
通胀与增长的跷跷板是理解LPR不变的关键。9月CPI同比零增长、PPI环比回升0.4%,看似温和的数据背后暗藏输入性通胀压力:国际油价三季度累计上涨近30%,人民币汇率波动可能推高进口商品价格。此时若贸然降息,可能加剧"猪油共振"风险。
但另一方面,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.9%虽超预期,结构上却显露隐忧: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9.1%,出口连续5个月负增长。这种情况下,维持现有低利率水平既能延续对制造业、基建的信贷支持,又避免给本币汇率增添压力。对比美联储将长期利率预期上调至5.1%的鹰派立场,中国货币政策的"独立剧本"愈发清晰。
央行三季度例会释放的关键线索
细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通稿,可发现三个政策着力点:
结构性工具扛大旗:再贷款余额已超6万亿元,PSL重启后首批5000亿元额度重点投向"平急两用"基建,这类定向工具既能规避"大水漫灌",又可精准支持薄弱环节;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:存款利率下调与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形成组合拳,既缓解银行息差压力,又释放部分消费潜力;房地产政策差异化:5年期LPR不动与"调整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"并提,暗示部分城市可能通过放宽利率下限(如珠海首套利率已降至3.6%)实现局部刺激。
四季度政策展望:稳预期与灵活应对
短期来看,LPR大概率维持"冬眠状态":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,政策端更倾向于观察前期措施效果。但若出现三大变量之一——美联储加息周期终结、国内CPI突破3%或房地产销售同比跌幅超15%,不排除央行启动应急预案。
工具选择上,降准比降息更具操作性。目前金融机构加权存准率平均为7.4%,四季度通过降准0.25个百分点释放5000亿元流动性,既可置换到期MLF,又能降低银行资金成本。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,与其期待普降LPR,不如关注所在城市是否进入首套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名单,这或许才是更现实的"减负"路径。
货币政策从来不是单兵突进的艺术。在稳增长、防风险、控通胀的多重目标下,LPR连续五个月的不变恰似一种宣言:当全球央行在加息与衰退间疲于奔命时,中国正用政策定力书写自己的答案。
全国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